跟着古诗词“游”清明
“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清明时节,烟柳袅袅、草长莺飞,正是一年春好处。在传统节俗中,清明节除了祭祖追思的庄重,也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春日狂欢。踏青、放纸鸢、蹴鞠、荡秋千、赛龙舟……这些游艺活动在诗词的墨香中鲜活如初,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
清明踏青的习俗,可追溯至古老的“上巳节”。《诗经·郑风》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的吟唱,道尽了春水畔男女相约游春的浪漫。至唐代,上巳与清明交融,踏青更成全民盛事。长安曲江池畔,“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仕女簪花踏歌,文人墨客临水赋诗,连帝王也携百官“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以“祓禊”之礼涤荡身心,祛晦纳吉。
扬州人则将踏青的雅趣绵延三十里,自南门至平山堂,张岱笔下“靓妆藻野,袨服缛川”,货郎、戏班、马队、纸鸢缀成长卷,堪比《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敦煌虽无江南烟雨,却有鸣沙山下月牙泉边的杏花如雪。据《敦煌杂钞》记载,唐代月牙泉畔曾有“听雨轩”,文人以泉煮茶、即兴赋诗。而今,一年一度的“杏花节”让游客在大漠的异域风情中随落英缤纷而舞,持续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范成大的诗句里,清明是雨丝与纸鸢共舞的时节。古人放风筝,不止为嬉戏,更寄寓祛病消灾的祈愿。风筝高飞时剪断丝线,任其随风远逝,仿佛将烦恼与忧愁一同放飞。“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迵高低。”无论江南水乡,或是燕北城郊,春风拂过时,南鹞北鸢共绘“终共白云飞”的逍遥图景。“清明前后就是风筝销量最高的时候。”北京扎燕风筝代表性传承人杨利平感慨,“千百年积淀的文化传承我们没有丢。”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清明不仅是踏青游乐的好时节,也是体育运动的佳期,蹴鞠与秋千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代表。“清明蹴鞠”在唐代已十分流行。唐朝仲无颇在《气毬赋》中写道:“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至宋时,更是成为“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的全民狂欢。古人蹴鞠,暗合清明节气“动阳气,疏滞郁”的养生之道。清明节前寒食禁火三日,古人以蹴鞠驱散冷食郁结之气。《黄帝内经》言“春三月,广步于庭”,踢球时的奔跑跳跃,正应和了春日生发之机。
“妈妈,快看我设计的蹴鞠图案。”刚进家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第二小学的翊翔就迫不及待地和妈妈分享起课堂收获。清明将至,学校里组织了蹴鞠比赛、图案设计、知识竞答等丰富的活动,这让生长于蹴鞠之乡的翊翔心中满满自豪:“我们和古时候小朋友一样,都是蹴鞠小能手。”
浙江嘉兴海宁龙新社区开展“蹴鞠射柳承古韵 纸鸢低碳寄清明”主题活动。龙新社区供图
如果说蹴鞠是清明时节少年的最爱,那么飞扬的秋千就是女孩的主场。“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秋千之戏始于先秦、盛于唐宋,皇宫贵苑与乡野村落皆可见彩绳翩跹。唐代女子“绿杨高映画秋千”,衣袂翻飞如蝶;宋代孩童“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秋千架上争高竞远,连苏轼也叹墙里秋千墙外道,多情却被无情恼。元明清三代,由于清明打秋千随处可见,竟然把清明称为“秋千节”,可见打秋千风俗之盛。
“大溪面。遥望绣羽冲烟,锦梭飞练。桃花三十六陂,鲛宫睡起,娇雷乍转。”赛龙舟,可不是端午节的专利。晋代陆机《櫂歌行》记载上巳节“龙舟浮鹢首,羽旗垂藻葩”,百舸争流如蛟龙破浪;江南水乡,清明前后亦常以舟竞渡,桨声呼应着农人“清明浸种,谷雨下秧”的号子,将春耕的希冀融入激越的鼓点。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如诗如画的清明春景最是游人亲近自然、与自然深情对话的美好契机。清明将至,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笔墨,踏青远足,尽情享受自然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