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荣膺国际湿地城市 助力生态保护新典范
2023年1月底,在备受关注的《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64次会议上,福州这一美丽的省会城市成功获评为国际湿地城市,成为中国九个入选城市之一。这一殊荣不仅是对福州市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认可,更是对其在全球湿地保护领域所做努力的极大鼓励,标志着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
作为一座依水而兴的城市,福州在湿地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方面表现出色。福州全市湿地面积高达19.42万公顷,湿地率达15.14%,湿地保护率为55.33%,在全省各设区市中遥遥领先。福州的湿地种类涵盖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以及人工湿地等四大类,其中包含多个国家和省级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如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这些丰富的湿地资源不仅为福州的生态环境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福州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年来对湿地的持续保护与管理成果。早在20多年前,闽江河口湿地曾因人类活动而面临生态危机,时任福建省长的领导曾强调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自那时起,福州市通过连续的生态保护行动,逐步逆转了这一情况。2003年设立县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晋升为省级,2013年再度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至2015年建设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闽江河口湿地也获得了多项生态保护荣誉,包括“中国中华凤头燕鸥之乡”等,可以说,这一系列保护举措让福州的湿地生态再次焕发生机。
通过卫星遥感科技,可以看到湿地的逐步恢复与生态环境的回暖;曾经的养殖场和鱼塘,如今已被绿色湿地取而代之,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福州市湿地保护规划》和《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福州市构建起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此外,使用“河长制”有效落实管理责任人,确保湿地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得以实施。这样的成绩不仅让失去的湿地重新回归,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湿地保护模式,即“福州经验”。
这一经验提供了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关注湿地的修复与保育,实现水体清澈、河流畅通、岸边绿色、景色优美的生态目标。福州探索出的河湖治理模式,成功在国家层面推广,成为湿地保护的典范。
除了生态功能,福州的湿地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价值。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鱼类资源产区,福州的渔业生意兴隆,其渔业产值在2023年达到691.85亿元,位居全国首位;水产品产量307.5万吨,位居全国第二,海洋经济总值亦名列前茅。这一切都得益于福州得天独厚的滨海湿地资源。
此外,福州的湿地文化也相当丰富,传统的滩涂泥橇、龙舟制造技艺与海族舞等,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些湿地文化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为福州带来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经济发展动力。
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的称号,不仅是对过去努力的认可,更为福州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管理者期待通过持续的努力,推动福州建设成更加美丽的生态城市,实现水清岸绿、万鸟翔集的生态家园。
计划通过增加市民参与湿地保护活动,提升公众对于湿地生态的认知,建设湿地博物馆等科普场馆,激发人们的环保热情。围绕湿地,福州将在游憩、旅游以及文化层面展开多种开发,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片生态乐土,亲身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福州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务实的政策、科学的管理以及市民的积极参与,三者缺一不可。获评国际湿地城市,将为福州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增添更强的动力和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福州将以更加辉煌的成就展现在全球的舞台上。繁荣的湿地生态,必将成为人们心中最美的记忆,成为一座真正的“人水和谐”的国际湿地城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