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NINEGAME)体育控股有限公司官网

民俗文化的沉淀 凝聚着心血的龙舟制作工艺

  在三水,龙船作坊制作的龙舟远近闻名。选木、裁板、抛光、打磨……一道道繁琐的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老工匠们的心思。他们用一生来钻研龙舟制作工艺,不断沉淀和创新这项手工技术,世代传承着这项三水非物质遗产。三水以水为名,境内河涌交错,西江、北江、绥江在此汇流,是典型的水乡。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水乡特点,造就了龙舟竞渡活动在三水的盛行,也为龙舟制作奠定了丰富的基础。

民俗文化的沉淀 凝聚着心血的龙舟制作工艺(图1)

  ▲选木、裁板、抛光、打磨……一道道繁琐的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老工匠们对龙船的心思。

  在三水大桥下的新沙村,有位远近闻名的老工匠——劳冠昇,村里人口里说的这位“九叔”今年已经78岁了。在他不足二十方的龙船作坊内,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龙头,这些龙头专门供给当地大的龙船厂。

民俗文化的沉淀 凝聚着心血的龙舟制作工艺(图2)

民俗文化的沉淀 凝聚着心血的龙舟制作工艺(图3)

  九叔说,制作龙头龙尾工序繁杂,“前期找材料、画图,后期一刀刀雕刻、喷漆,最快也得一个星期才能出成品。上了年纪,一是靠着这门老手艺补贴家用,二来也是雕刻时光,打发日子。”

民俗文化的沉淀 凝聚着心血的龙舟制作工艺(图4)

  ▲九叔在雕刻龙尾。制作龙头龙尾工序复杂,找材料、画图、后期一刀刀雕刻,至少一个星期才能完成。

  ▲崭新的龙头摆放在九叔的家中,锈迹斑斑的桌面上摆放着雕刻龙头的工具,岁月在工具上留下了时间的痕迹。

  但凡在三水、南海、顺德一带看过龙舟赛,龙舟上“三水李保安造”几个大字总会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三水显学村,李保安龙船厂是当地较大的龙船厂,主做五人龙、十一人龙、十三人龙、五十人龙甚至八十人龙。无论哪一种规格,大体的工序基本一样的,只是选材不同。

  龙船外形大同小异,但不同师傅制作时都有其独特之处。81岁的老工匠李保安说,龙船讲究船身轻便,与水的阻力最小化,这就要求造船师傅对龙船尺寸的精确度、船身的最佳弧度、浮力、用料、行船阻力等方面有丰富的制作经验。而他就凭着极其丰富的经验,对制作的龙舟进行校验,把关质量。

  ▲李保安与工人一起打磨船身。造船师傅要对龙船尺寸的精确度、船身的最佳弧度、浮力、用料、行船阻力等方面有丰富的制作经验,才能造就一艘好的龙舟。

  ▲厂里扬尘较多,李保安在打扫新船上的灰尘。李保安的认真严谨和造船技艺的高超远近闻名。

  ▲李保安龙船厂一角挂满了使用李家船参赛的选手送来的锦旗。目前,佛山的南海、顺德和三水均有龙舟制造厂,其中南海2家、顺德4家、三水2家。而李家就占了3处,分设在南海和三水,除主要生产五人龙满足珠三角地区需求,李保安和四个儿子也开始制作十一人龙、十三人龙、五十人龙甚至八十人龙,以满足更多客户的不同需求。

  李保安说,年轻时他也做龙头龙尾,而且以自己制作的大龙的龙头、龙尾引以为豪。“现在年纪大了,龙头部分交给其他人去做。”李保安说,制作龙头需要花费很多心神,龙的神态完全靠想象,“顾客都想龙头威一些,稍微做不好便会让人耻笑。”

  “九游体育提供的器材安全性如何?”

  ▲中午时分,李保安与工人在制船厂里喝茶聊天。临近端午,厂里的工作节奏放缓了。

  李保安的四个儿子中有三人从事龙船事业,孙辈也已经有人加入。“只要技术够硬,不愁没出路,不愁没人传承衣钵。”李保安说,他对于龙船制造手艺的传承很乐观。

  日前,三水龙舟制作等3个项目,入选了三水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水非遗名录项目已有六批23个,其中省级非遗名录项目1个,市级非遗名录项目9个。

  区第一批10个:八音锣鼓柜,华侨民间风情舞,粤曲星腔,赛龙舟,上塘竹编,水上婚礼,红头巾,黄塘狗肉宴,抢炮,龙形拳(2007年4月)

  同时,区非遗名录项目西南酒店点心蛋散、萨琪玛传承人钱桂生入选2016年三水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三水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增加到13人。

  不看不知道,原来咱们三水有这么多好东西都入选了“非遗”名录。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三水不断加大力度,成立专项扶持资金,创新工作方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推介工作深入发展。